上能电气: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案的论证分析报告(三次修订稿)
公告时间:2025-07-08 17:40:44
证券代码:300827 证券简称:上能电气 公告编号:2025-047
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案的
论证分析报告
(三次修订稿)
二〇二五年七月
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能电气”或“公司”或“发行人”)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满足上市公司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增加上市公司资本实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等规定,编制了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案的论证分析报告。
一、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背景和目的
(一)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背景
1、“双碳”目标政策背景下,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光伏逆变器提供广阔 的市场空间
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气候问题日益凸显,“碳中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各自的碳中和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光伏是可再生能源中成本优势突出,应用场景最广泛的新能源品类之一。
过去十年,随着技术的迭代、工艺的进步和产业链的完善,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持续快速下降,十年间下降了近 90%,在全球范围内从成本最高的能源蜕变至成本最低的能源之一。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使得光伏在全球各国逐步摆脱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国内光伏发电从 2022 年起也全面进入平价时代。政策层面,碳中和目标下各国持续推动清洁能源转型,提出各自的脱碳目标;市场层面,目前光伏成本已具备竞争力,未来产业的降本增效将持续进行。政策导向和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决定了光伏行业的市场空间广阔,潜在需求规模可观。
全球新增装机从 2014 年的 43GW 到 2024 年 530GW(数据来源:CPIA),
十年复合增长率约 28.55%。2024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 530GW,同比增长35.90%,尤其是中国和欧洲市场增速较快。后续在各国清洁能源目标的驱动下,各国政策效力逐渐释放,光伏装机在长期内都会维持较高增速。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所预测,2030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到 842GW。
2015-2030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
GW 中国(左轴) 印度(左轴)
900 美国(左轴) 欧洲(左轴) 842 80%
800 巴西(左轴) 其他国家及地区(左轴)787 70%
736
YOY(右轴)
682
700 60%
617
600 550 50%
489
500 40%
400 353 30%
300 205 20%
200 132 151 10%
72 96 96 103 260 273 287 301 316 326 336
100 50 217 0%
17 34 53 45 30 49 53 86
0 -10%
数据来源:《光伏行业 2025 年年度投资策略:新技术降本增效永不止步,行业自律推动反转可期》,兴业证券
2、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全球储能装机需求
(1)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与用电结构变化是电力供需错配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与用电结构变化是电力供需错配的重要原因之一。“双碳”目标下的电力系统建设促使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占比逐渐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我国风光合计装机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比由 2012 年的 5.7%提升至 2024 年的 42.03%,并且可以预见风光在长时间内都将是我国电力装机的主力电源。在用电端,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的用电结构相比此前也发生了较大变
化,居民和第三产业用电量占比持续提升,由 2012 年的 24%提升至 2024 年的
33.79%,且该占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样有望持续增加。
在电力供应端,以风光发电为主的电力系统因其随机性、波动性与间歇性特点,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挑战,需要解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连续、不可控的问题,保障其可控并网和按需输配;同时在电力需求端,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的提升,用电负荷在日内和季节之间差别持续拉大。电力供应的不可控性和电力需求的不平衡分布使得当前电力系统维持电力供需
实时平衡难度急剧增加。
(2)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要支撑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在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短期来看,光伏和风电属于间歇性能源,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挑战;长期来看,消纳问题将制约新能源的发展,储能系统的引入可以为风、光电站接入电网提供一定的缓冲,起到平滑风光出力和能量调度的作用,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新能源发电功率不稳定,从而改善电能质量、提升新能源发电的可预测性,提高利用率。因此储能能够有效提升电网接纳清洁能源的能力,解决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带来的电网安全稳定问题。在发电侧,可解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连续、不可控的问题,保障其可控并网和按需输配;在输配电侧,解决电网的调峰调频、削峰填谷、智能化供电、分布式供能问题,提高多能耦合高效低碳多能融合发展率,实现节能减排;在用户侧,储能系统在智能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的协调控制下优化用电,降低用电费用,并且保持电能的高质量。
新型储能因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响应快速灵活、应用场景多元,成为现阶段解决新能源波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2024 年我国颁布了能源领域基础性、统领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提出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3)新型储能装机增长迅速,中美欧为全球储能装机主力
根据 CNESA 数据统计,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快速增长,新增装机由 2018
年的 3.7GW 提升至 2023 年的 45.6GW,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 65.25%。2023 年
度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与 2022 年同期的累计装机规模几乎持平。2024 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 43.7GW/109.8GWh,同比增长 103%/136%,截至 2024 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 78.3GW/184.2GWh。就装机区域分布来看,2023 年,中国、欧洲、美国继续引领全球储能市场发展,三者新增装机规模合计占全球市场的 88%,其中中国占比 47%。
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的同时,储能时长也不断提升。2024 年,我国新型储
能平均储能时长 2.3 小时,较 2023 年底增加约 0.2 小时;4 小时及以上新型储能
电站项目逐渐增加,根据 CNESA 数据统计,新增项目(含运行、规划、在建)
中 2-4 小时项目最多,其次是 4 小时以上的项目,同比增幅 45%。我国亦从政策
端入手,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我国目前的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欧洲推动能源自主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建设,在储能成本下降的背景下,相应催生了大储装机需求;美国在利率下降、IRA 细则落地及互联流程增强倡议推进等因素作用下,大储需求加速释放。公司目前储能变流器产品以大储为主,与市场契合度较高。
3、公司深耕新能源行业,践行智能制造,业务发展迅速
自成立至今,公司专注于电力电子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深耕电力电子电能变换和控制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的研发和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了大量的典型应用案例、获得了一批如国家电投、大唐、中核、中广核等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品牌、产品质量及服务得到客户广泛认可。根据 S&P Global 统计,2023 年公司光伏逆变器产品出货量位于全球第四,连续十一年保持全球前十;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统计,公司在国内储能变流器市场连续四年(2021-2024 年)荣登出货量排名前二。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出海业务,在中东、印度等传统光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同时积极布局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凭借成熟的项目经验、产品研发优势和成本把控能力,在市场高速发展机遇中,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公司具备健全的生产体系,具备环境测试、并网测试等关键检测设备,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检测和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智能制造。公司是工信部认定的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工厂,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公司建立了 CNAS 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质。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配备质量检验机构和专职质检人员;建立了标准化的售后体系和产品可追溯制度,进行碳足迹、温室气体排放核证,积极践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目的
1、扩充产能,保障供给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受益于全球光伏行业及储能行业快速增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公司作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的厂商之一,近年来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产销量及在手订单量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233,854.18万元、493,266.31 万元、477,340.38 万元和 83,069.60 万元,最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42.87%。其中来自储能双向变流器及储能系统集成的收入分别为
102,158.56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