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兴业银行“提质增效重回报”2024年度行动方案评估报告暨2025年度行动方案
公告时间:2025-06-27 17:26:50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2024 年度行动方案评估报告暨 2025 年度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要求,推动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行)高质量发展和投资价值提升,保
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我行于 2024 年 5 月 31 日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2024 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以下简称 2024 年度行动方案)。全年,我行根据 2024年度行动方案内容要求,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形成2024 年行动方案评估报告;并根据上交所相关要求,结合我行业务发展情况,制定 2025 年度行动方案。现公布如下:
一、2024 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评估报告
(一)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经营质量
我行始终坚持将“国之大者”化为“行之要务”,把握经济发展主旋律,持续提升战略执行、客户服务、投资交易、全面风控、管理推动“五大核心能力”,努力打造盈利能力强、客户合作深、风险成本低、业务结构均衡、经营特色鲜明的价值银行。
第一,围绕提升战略执行能力,持续重构资产负债表,走好“轻资产、轻资本、高效率”发展道路。
一是做强负债,兼顾“稳规模、调结构、降成本”,重视客
户经营和低成本存款拓展,持续提升负债发展质量。截至 2025年一季度末,我行存款付息率 1.79%,同比下降 33BP。
二是做优资产,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坚持“区域+行业”经营策略,一体推进“五篇大文章”与“五大新赛道”1,优化资产布局,截至 2025 年 3 月末,我行科技金融、绿色贷款余额双双突破 1 万亿元大关,分别较上年末增长 9.11%、9.37%,增速高于贷款整体增速。
三是做大中收,投行方面,深化落实“投承销托一体化”策略,截至 2025 年 3 月末,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1,795.95 亿元,市场排名第二;并购贷款、银团融资余额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FICC 方面,有效把握市场时机,依托跨市场、
跨产品组合策略交易,2024 年实现代客 FICC 业务收入 22.5 亿
元。财富方面,以“稳收益、增规模、拓客群”为主线,通过短债基金、混合债基、分红险等产品布局,积极应对市场挑战。2024年兴银理财日均规模较上年增长 2.91%。
第二,围绕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持续健全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产品交叉销售体系,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零售方面,深化推进零售体系化建设,强化“数字运营+管户经营”相结合的客户经营模式,做好“获客、活客、提客、留客”客户旅程和分层分类精细化经营。2024 年,共有 87.14 万1 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
户长尾客户提升至贵宾客户,1.48 万户贵宾客户提升至私行客户。企金方面,聚焦“开好户、好开户、管好户”,加强基础客群建设;围绕股权链、资金链、供应链及产业链,推进沙盘拓客;深化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截至 2024 年末,潜力及以上客户占比23.32%,较上年末提升 0.99 个百分点。同业方面,继续以客户覆盖率、产品使用率、营收增长率“三率提升”为目标,致力于成为同业机构的主结算、主托管、主交易、主投行“四个主办”银行。截至 2024 年末,我行对主要行业同业客户合作覆盖率保持在 95%以上,对同业价值客户的产品覆盖率达到 74%。
第三,围绕提升投资交易能力,完善投研一体化机制,做好多资产、多产品、多策略配置,巩固增强金融市场业务优势地位。
一是持续做好债券投资与交易。充分发挥敏捷小组决策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把握债券市场高频低波业务机会。推动资产组合结构优化,前瞻性布局外币资产,提升收益水平。2024 年全年实现其他非息收入 400.23 亿元,同比增长 9.43%。二是持续做强资管、做优财富。设立财富与资管战略工作组,提高资管业务协同联动质效,推进“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融合发展。截
至 2025 年 3 月末,兴银理财综合理财能力累计 29 个季度居普益
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榜首,兴业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规模、兴业信托管理资产规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 3.93%、26.30%。
第四,围绕提升全面风控能力,切实做好增量政策对接,着力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前瞻应对潜在风险,确保资产质量可控。
房地产方面,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的政策、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地方政府“保交房”工作要求,结合房地产一揽子增量政策,坚持公私联动的房地产风险防控敏捷小组工作机制,多措并举,通过推动开发销售、并购重组、优质资产置换等方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方面,深入开展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专项调研,积极争取化债资源,通过“应纳尽纳、应换尽换、应压尽压、重组化解”等方式有力有序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2024 年通过专项债置换累计压降业务敞口 390 亿元。信用卡方面,完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不良新增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截至 2025 年 3 月末,不良贷款率、逾期率分别较上年末下降 0.05 个百分点、0.24 个百分点。零售贷款方面。在银行业零售信贷风险上升的宏观背景下,持续加强零售信贷风险研判,合理制定零售信贷业务增长目标和经营策略,主动加大潜在风险暴露及拨备计提力度,增强风险抵补能力,不良贷款率处于行业较好水平。
第五,围绕提升管理推动能力,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三基”“三化”2实现基层减负赋能。
一是高质量党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2 “三基”指以基层员工、基础管理、基本制度为核心的基层管理提升工作;“三化”指加强支行管理标准化、营销体系化、运营数字化建设。
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二是数字化转型加快赋能业务发展。经营平台较好发展,截至 2024 年末,手机银行有效客户数同比增长 11.97%,兴业普惠、兴业生活、兴业管家、钱大掌柜注册客户数分别同比增长115.81%、14.59%、9.10%、10.56%。数字化运营体系优化,将零售平台部承担的远程经营、用户体验、平台建设等职能调整到数字运营部,扩展数字化运营的职责边界,提升对各类客户尤其是长尾客户的经营水平。数字化风控系统升级,上线推广风险管理系统,覆盖尽职调查到特资经营全流程业务办理,大幅提高员工作业效率和风险管控质量。
三是“三基”“三化”为基层减负,向基层赋能。“三基”方面,围绕“深化基层文化建设”“强化基层队伍管理”“健全基层制度体系”“赋能基层经营管理”“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五大方面,总分行各级机构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全行基层管理水平。“三化”方面,持续完善支行账本、“五虎山”论坛、支行评比等“三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减负赋能机制更加优质、更具实效;推广《“三化”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分行“三化”建设工作具体化、常态化。
(二)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一,发挥“三张名片”3专业能力,应用“五大新赛道”布局成效,依托“数字兴业”成果,与“五篇大文章”有机融合。
科技金融方面,打造“1+20+150”4总、分、支三级专属经营管理体系,搭建生态伙伴、专业研究、产品服务、风险策略、考核评价、科技支撑“六大”专属支撑体系。推动“绿色+科技”有机融合,强化“投行+科技”突破服务,促进“科技-产业-金
融”良性循环。截至 2025 年 3 月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 10,571.4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11%。绿色金融方面,确立以降碳、减污为重点领域的业务发展方向,推动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优化升级,拓展转型金融、碳核算、碳咨询等新兴业务,打造综合服务典型示范项目,推动绿色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 2025 年3 月末,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 10,175.16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37%,位列股份行同业第一。普惠金融方面,围绕“区域+行业”经营策略,针对重点分行制定差异化政策,坚持“一链一策一批”主线,优化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行业;围绕“产品线上化”和“场景数字化”两条主线,打造“兴业普惠”品牌,构建数字普惠金
融服务体系。截至 2025 年 3 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5,684.62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25%。养老金融方面,建立集团养老金融业务协调机制,全力推动养老金融三大支柱协同发展。全面推进“账户、策略、服务、网点、队伍、平台”六边形零售客户服务3 指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
4 指总行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20 家科技金融重点分行+150 家科技特色支行。
体系落地,发挥“财富银行”名片优势,夯实养老财富储备。聚焦养老机构、老年健康管理等重点赛道构建对公资产。截至 2025
年 3 月末,养老产业贷款余额 13.08 亿,较上年末增长 3.06%。
数字金融方面,加强数字技术对金融业务的赋能增效,全面推进“数字兴业”建设。与五篇大文章有机结合,促进金融服务更加智能便捷。如建立科技金融专属数据统计指标体系,完成科技金融客户标签管理工作,实现科技金融口径及指标体系的统一。
第二,将“研究、风险、科技、协同”四大赋能与“五篇大文章”有机融合。
研究赋能方面,针对客户特点,通过组建服务专班、柔性敏捷小组等方式,协同总行与兴业研究,建立“研究、业务、风险”三位一体专业研究体系,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强化业研融合,提升研究赋能。风险赋能方面,持续打造“技术流”精品工程,强化升级评价工具;持续开展链长工作制,累计选聘 69 位链长;按照“一城一策”原则做实政策差异化,累计下发 24 个区域、34 个优势特色产业差异化授信指引。科技赋能方面,加强技术创新的场景应用,实现新兴业务模式。如打造“物联网+区块链+AI”为支撑的生物资产监管平台,实现实时监管与智能盘点,有力支持活体抵押贷款业务,累计带动授信超 13 亿元。协同赋能方面,投承协同更加紧密,2025 年一季度投资我行主承销的非金债券 826 亿元,占全部承销规模的 45.99%,较上年同期提升 17.61 个百分点。投贷协同不断提升,深化科技金融、普惠金
融等领域客户的投贷联动业务支持,服务好“五篇大文章”。投私协同持续强化,私行业务以商行思维驱动、以投行思维架桥,打通资产构建、产品创设、财富配置全流程,截至 2025 年 3 月末,企金联动私行当年新提升钻石客户 3,353 户,较上年同期增长 15.74%。投研体系愈加完善,依托总行资产负债委员会会议、全行固定收益季度策略会、投资交易敏捷小组会议三大决策机制,及时研判并把握市场机会,调整投资策略。
第三,将“区域+行业”策略与“五篇大文章”有机融合。
2024 年,我行进一步升级打造“区域+行业”2.0 版,从行
业视角出发,以研究为支撑,多措并举推动我行“五大新赛道”与国家“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行业调研方面,围绕船舶、半导体、储能、乘用车及锂电池等 6 个行业,先后对 10 余家分行、20 余户头部企业开展调研工作。专业化指引方面,聚焦涉及的电解铝、光伏、风电等行业,发布研究报告、业务营销指引共 10 份,推动调研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经营指引。沙盘作业方面,围绕船舶、工程机械、轮胎、新能源等 9 个行业,梳理形成 7 个行业专属沙盘,自上而下为分行提供明确行业目标客户超6,500 个。培训提升方面,组织开展能源金融、储能业务、汽车及交通运输等多场专业培训,传导重点领域经营导向,提升分行特色化产业金融服务能力。
(三)维护股价与分红稳定,树牢股东回报意识
一是维护股价稳定与推动估